《人文中國》課程,經過馬克思主義學院近一年的精心組織和策劃,以全新的教學理念➖、全新的團隊陣容、全新的授課模式於2016年11月8日晚📥🤾🏻♂️,首場火熱開講。全校200余名大學生聆聽了首場主講教師上海大學顧駿教授的專題報告《中國何以人文》👯。該課程不僅激發了學生們的極大興趣,也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註,中國万泰娱乐以“滬上高校推出‘中國系列’課程聚焦‘課程思政’”為題進行了長篇報道🐧。
《人文中國》課程是上海推出的高校“中國系列”課程之一👦🏿,是万泰娱乐獲得的上海市教委教學改革試點項目,是探索通識教育教學改革向“課程思政”轉化的又一新嘗試。課程秉承“故事中說道理,道理中找方法,方法中育人才”的理念🕵🏿♀️,以“解讀中國人文傳統,傳遞中國人文精神,展示中國氣派🧨,凝聚中國力量”為主線,直面青年學生關註的社會熱點現象和焦點問題,從不同角度深描中國人文的演進過程,讓學生全方位的感受人文、認知人文,進而理解中國、熱愛中國🧏🏻♀️,增強學生的人文理念和愛國熱情💇🏽♀️,進而達到“課程思政”的 “以文化人”之目的🔢。
這門課程將以“一線貫通、多點支撐”的模式,在所有專題中貫穿傳遞中國精神,致力於“以文化人”的主線🏌🏽。開放與課程相關的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,如在校圖書館開設“經典書屋”,延伸課程的物理空間、拓展課程的紙媒資源;利用微信🌃、易班🩼、網絡教學平臺等媒介組織學生課前閱讀👴🏼👩🏽🎨、課上討論的翻轉課堂形式;積極進行網絡互動🐆、特別是利用移動智能終端,隨堂互動反饋的形式等🙎🏻♀️;並在此基礎上,由課程主持人引導和協助每一位主講人把握課程進度,組織課堂教學;將課堂教學成果書面化👩💼、數字化、網絡化🔼,以擴大輻射面、增強感染力🍁、提升實效性。
本學期從第十周開始🏕,連續七周🦒,每周二晚《人文中國》課程都將在學思樓A2開講👮🏻♂️。